军规1、审时度势––了解宏观再考研
解析:
谋定而后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谋从何来?对考研来讲,第一要对宏观环境了如指掌,再决定是不是考研、考什么学校与什么专业的研。
每一条宏观的政策,都会干扰每一位卑微的社会个体。以“考学硕还是考专硕”这一问题为例,从2009年国家大力进步专硕学位教育,到2014年,专硕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9万人,达到68万人,专硕从遇冷到受追捧不过5年时间。到2015年,专硕与学硕招生比率持平后将不再上升。一边是专硕越发受社会、考生认同,一边是招生人数马上封顶,可以预见,专硕的录取门槛将会上调,角逐非常快将变得激烈,“考不上学硕就报专硕”的好日子非常快会一去不返。
对每一个考研人来讲,2015年,非常可能是专硕“易考”的末班车。这便是宏观政策影响个体的佐证。
需要了解的宏观,不只包含考研政策,还有行业的进步态势。在“找一份好工作”就是考研最大动力的今天,行业活得怎么样,直接影响你考不考研,考什么专业,读哪所学校。以考试报名机械类专业的考生为例,上一轮金融危机与近年来全球经济疲软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影响越发显现,市场持续低迷,反弹乏力,企业人才招聘方案总体呈现紧缩状况,对大学生的需要缩减再细分到船舶制造、轨道交通等行业,呈现出陆上“日出”海上“雨”的冷热需要不均的景象。
假如计划考试报名机械类专业,不知道这类,你心里能踏实?
军规2、有虞者胜––提前一年筹备,提高考研成功率
解析:
有虞者胜来自于《孙子兵法》中的“以虞待不虞者胜”,意为有筹备的军队与无筹备的军队作战会获得胜利。
考研提前一年备考,会太久吗?时间管理法则告诉大家,用12个月筹备一次考试,不赶早也不赶晚,是最黄金的备考时间。
假如你有足足12个月来备考,至少你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占据主动:
1.考生不仅能够提早筹备英语、专业课等科目,还能充分知道专业及目的院校,并有充足的时间供考生调整考试报名目的。特别是对于跨校跨专业的考生来讲,因为目的院校的信息采集需要耗费肯定历程,打好提前量至关要紧。
2.可拟定4段灵活的复习计划:基础计划提高计划巩固计划冲刺计划。显然,少任何一段计划,都可能叫你的考研陷入被动。
3.可以叫你自如应付来自情绪波动、计划调整、大四实习,与像“家忽然有事”如此的突发事件给你复习带来的影响。
军规3、动而不迷––考研要有“明确且自信”的原因
解析:
古时候动兵打仗,讲究的是“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意为了解用兵打仗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方案手段能变化多端而不会穷竭。动而不迷就是需要考研人,在备考的过程中不要常常困惑,纠结,要给考研一个充分的原因。
明确,意味着你有一个能自圆其说的考研理由自信,意味着无论什么人对你冷嘲热讽,横加阻拦,你仍坚信你考研动机是正确的。考研有明确而自信的原因,是为了叫你在日后少些麻烦。
降低择校择专业的麻烦:动机决定行动。没明确而自信的原因,就容易在择校择专业过程中发生误差––当你不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时,还期望能一选一个准,期望你之前人品攒得够够的。
降低复习备考的麻烦:当不那样明确、坚定的考研理由遇上挫折––漫长的复习时间、做到世界末日也做不完的习题、刻板无趣的生活……你会更容易怀疑考研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为何我要受如此的苦?”“我这么做值不值得?”进而开始出现反复、纠结、动摇、后悔、茫然、懒惰等考研人除之而后快的负面情绪。最坏的状况是,在内耗中成为错过招聘黄金期的考研“酱油党”。
降低复试的麻烦:除去你,还有一个人也非常在乎你的考研动机:导师。它不只会干扰考生读研期间的表现,在一定量上它还能反映考生的诚信。中国教科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数年前曾面试一名考生,该考生说自己考研是为了做科研,走学术的道路。当吴霓问及他的具体计划时,他却支支吾吾,很难自圆其说,最后才坦陈,他是为了能和女朋友在同一个城市才考研。“我宁愿他直接告诉我,而不是编个谎言。”吴霓说,“目前不少学生是为了就业才考研,这是我作为导师很理解的一个现实理由,但有的考生偏要说是为了做科研。假如你一个人都感觉这个理由很难启齿,为何还为了它考研呢?”
军规4、以迂为直––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个推免名额
解析:
以迂为直源于《孙子·军争》,意为用迂回曲折的渠道达到近直的目的。推免是大学生进入研究生行列的一种保险的捷径。
从网站上最新发布的《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来看,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出现了热度趋缓的现象,同时各高校的学术型硕士的招生比率也在降低。《报告》中显示:“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率已达到40.3%,预计到2015年左右,国内的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率将达1:1。”这就意味着,高校学术型硕士的招生名额将会愈加少,其考试报名困难程度也会随之愈加大。
《求学·考研》记者在查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2013年研究生招生目录后发现,不少专业的硕士生推免所占比重超越该专业招生总名额的一半,有的热点专业可达70%到80%,个别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2011年,北京大学习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软件学院等单位的接收推免生比率约85%,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和汉青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
在推免一片兴盛的背后,考研生的考试困难程度显著加强。如2008年天津某名牌大学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计划招5人,在9月份的推免生招生中就已招满,但未准时向社会公布,致使28名考生参加了该专业的全国统考,却根本不可能被录取。伴随全国各高校推免比率的不断上升,与愈加多的高校获得推免资格,研究生招生规范改革的大方向更加明晰。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能推免就推免。
军规5、本末相顺––先定专业,再定院校
解析:
在《史记·礼书》中提出:本末相顺,终始相应。比喻事物的进步要合乎规律。然而,在考研择校择专业这件事上,就要本着本末相顺的规律。
专业为“本”,院校为“末”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
第一,不管你计划就业还是做学术,专业能力都是立身之本。假如以就业为导向,毕业后面临的问题不外乎职业和行业,而研究生期间学习的专业,一般就决定了以后的职业方向假如以学术为导向,专业更直接决定了你的研究大方向。
第二,从择校择专业的效率来讲,也应该先定专业后定学校。将专业作为指标,圈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再依据对自己成绩的估计划出主要考试报名院校,再依据级别、城市、行业口碑、校风等圈定重点考虑对象。这种逐步缩小范围的方法合乎高效选择的逻辑。
军规6、较之以计––宁选重点院校的出色专业,不选普通院校的王牌专业。
解析:
源于《孙子兵法》的《计篇》:“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意为要从五个方面去综合权衡,从七个方面去多方比较,从中把握知道彼己双方的优劣强弱,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深刻认识。在选择院校上,此办法同样适用。
需要说明的是,“出色”和“王牌”是相对而言的,依据学科专业水平排名,如A校的媒体传播学排名第一位,B校该专业排名第十至十五位时,则分别符合“王牌专业”“出色专业”的概念。
按普通的观念,考生应该选择王牌专业––先专业,后院校嘛。但事实上,对于同为A类水平的专业来讲,显然重点院校是最佳选择。
第一,重点院校集中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重点院校甚至名校,象征着更强的综合实力、更多的院士、更好的校友、更多的项目名额、更多的政策扶持、更多的经费支持,当两所高校同一专业在实力上的差距仅在10~15个段位时,这类优势完全可以填平甚至反超两者间的差距。
第二,王牌专业与出色专业在专业培养水平上差距不明显。国内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培养上“先天不足”,机制仍旧是“严进宽出”,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考评并不如海外严格,研究生阶段在训练学生的能力之余,更多是为学过生日后就业、在院所做研究、出国深造作铺垫,在专业能力培养上比较雷同。因此总是出现这种情况:两所院校的某学科、专业整体实力有差距,但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能力上是几无差别的。
最后,大部分公派留学的名额和出国项目也都集中在重点院校,在客观上给学生带来不少资源和机会。
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此军规的首要条件是两所目的院校的专业水平相差不是特别大,假如一个专业排名第二位,一个排在三十名开外,该选哪个一清二楚。
军规7、杂于利害––期望毕业后立刻拿高薪的文科生还是别考研了
解析:
“杂于利害”源于《孙子兵法》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它提醒大家,需要充分考虑了解一件事情的优势和弊端。考上研究生是幸福的,不过,是否对所有些专业都这样?
假如你是文科生,假如你考研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起薪,那样你有两个选择,要么别考研,要么别总念叨高起薪,而更应关注文科类职业将来进步的空间和机会。
依据2014年2月麦可思等机构联合发布的“薪资排名推荐”显示,在2012届每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文科专业几乎包揽了毕业半年后薪资排名的倒数10名。与该调查结论相似,人社部劳动薪资研究所在之前出版的《中国薪资进步报告》中指出,2012年各大类专业毕业生起点薪资平均水平分别为:哲学专业1600元、历史学专业1871元、教育学专业2263元、文学专业2518元、医学专业2636元、军事学专业2667元、农学专业2703元、经济学专业2708元、工学专业2812元、管理学专业2825元、理学专业2834元、法学专业3021元。总体来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毕业生起点薪资整体高于人文学科。
导致这种现象,既有社会分工是什么原因,也有高校设置专业不适当的缘由,更是文科专业自己特质决定的。文科、理科两者的职业成长轨迹有着较大不同。相对而言,理科专业对口明确,就业能力的信号显示充分,可替代性较弱,所以职业初期的薪资较高,而人文学科的学生需要一段较长的社会适配期、经验积累期,所以初期的薪资较低。因此作为文科生的你需要理解,假如期望研究生毕业后,薪资就能明显不同于本科生水平,甚至拿到比理科生更高的薪资,概率较低。
军规8、应形无穷––复习计划讲究“私人定制”
解析:
应形无穷,源于《孙子兵法》之虚实篇,本来是说战术应依据敌情变化无穷。计划赶不上变化,每一个阶段的常识学会状况都不同,复习进度和计划不同步再正常不过。这个时候就需要考生永远比我们的复习进度快一步,灵活地调整计划。
拟定考研复习计划已经算老生常谈,但不少人愣是没能谈出个所以然来。“为何我的复习计划没办法完成?”“从什么时间开始做计划?”类似如此的问题无论学渣学霸都似曾相识。事实上,一个完整的复习计划一般包含“进度安排”、“时间和任务分配”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中进度安排是宏观计划,时间和任务分配属微观计划,其中微观计划最需要量身打造。但因为考生的常识水平薄弱程度不同、专业跨度不同、备考时间和备考条件不同,复习备考的计划也需要针对这类特征进行调整,以达成复习计划的高效性。
对于菜鸟、跨专业幅度较大、院校专业选择不确定的考生来讲,考研初期的基础阶段的计划,需要安排较长的时间段,用半年的时间去提高基础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对于数学基础薄弱的考生来讲,建议仅需将复习计划定为“基础提高期”和“巩固期”两大阶段即可。“基础提高计划”重点用于帮助自己学会好入门知识,“巩固计划”重点用于训练和应考办法的学会提高。
而对于备考时间1年左右,成绩排名中等,在院校专业选择上已有较为明确定位的考生,可以把备考复习分为4个“通用阶段”:
考研初期,需要依据考试概要认真、详细的复习,做好笔记,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坚持天天背英语单词,做些阅读,增强语感。
考研强化期,这个阶段的英语、数学、专业课进入强化阶段,政治开始基础复习,此时要选一本合适我们的辅导书进行题型练习,并准时概括。
考研阶段,这阶段研习尤为重要,近10年的要做2遍以上,并严格地根据考试的时间进行训练,做完后准时总结,查缺补漏,对照考试概要排查我们的弱项。
考研冲刺阶段,此阶段政治、专业课是重点,对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强化记忆,并做适当的模拟题,用最后2周的时间完成近2年的。
这样来看,有效的复习计划不在于“全”,更应结合自己的基础水平和备考条件灵活调整了,高效的复习计划需要“私人定制”。
军规9、战道必胜––专业有千种,办法只一个
解析:
战道必胜的意思为根据战争的规律打仗肯定能胜利,想要在考研这场战斗中获得胜利,也要摸清备考的规律。
每一个人专业课复习的办法不尽相同,但仍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通用办法––“五轮复习法”。
在专业课备考之初做出一个科学合理地规划是必要的,需要确定自己总共要复习几轮,每轮复习大概耗时多长时间,天天花多长时间时间。确定了这类之后就能开始专业课的复习了。质变是量变的势必结果,考生在运用此办法的时候第一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五轮复习,在时间不充足的状况下慎用此办法。
第一轮:把指定书目大概通读一遍,熟知其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这部分主如果7月份之前做。在通览参考书的同时可以扩展一下常识面,这对于加深了解和逐步形成我们的看法十分有帮助。
第二轮: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笔记,根据书本上的结构体系把要点一一总结。这一轮从暑假开始。在总结笔记时可以同时做两件事,一是把往年的考试在笔记中标明,二是把扩展阅读中获得的有关常识也补充到对应章节中,如此总结出来的笔记不止是书本 内容的精华版,还是考试试题库和常识的延伸版,这个阶段的工作做扎实了,对于未来的复习会很有利。
第三轮:把笔记概括成纲目,即每章用一个简明的互联网描绘出来。这其实是整理笔记框架的过程,框架整理出后对整体常识有了宏观把握,每看到一个标题就会立刻联想出一串内容。这轮花费的时间不多,但仍然要用心,要自己动手工脑,不可以简单地把书目照搬。
第四轮:对照整理出来的框架回归笔记。前三轮复习其实是把书本从厚到薄的过程,而后两轮则相反,是要把简化了的东西重新充实起来,看着章节的目录背框架,把框架背过之后根据框架背笔记,要仔细回忆笔记中的每个细节,最好的成效是在 脑海里有笔记每一页的模样。这是一个十分艰难但好办法,背过之后会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五轮复习最重要的阶段正在于此,这个阶段结束后你会感觉书上的常识基本上全了解了,因此也是信心最强的时候。
第五轮:携带脑海里已经背过的笔记回归书本。此时,脑海里已有书本上的大体内容,这个时候再看书本的感觉会和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会发现以往从未发现的一些细节,同时一些怎么看和看法也会在这时冒出来,以这种状况去迎接考试自然是胜券在握。这个阶段大约需要两周的时间。
军规10、适可而止––“二战”是你考研的底线
解析:
源于孔子的《论语》:“适可而止,无贪心也。”任何事皆有度,但最难的事也是把握好限度。锲而不舍有时是个贬义词,越要紧的事,越要了解什么时间该前进,什么时间该停止。为考研三战、四战,一般不会是一个明智之选。
第一,年龄或许会成为限制你进步的原因。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资源相对集中,青年流向主要集中在几所大城市,这类城市近些年因为人口骤增,政府纷纷颁布了控制外来人口的手段。以国内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北京为例,近两年北京的有关部门明确提出了控制进京人口指标,亦即控制户口指标的相应手段,其中有一条对考研生影响巨大:年龄超越27周岁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没办法在京落户。政府有关员工对此说得非常直接:“现在一些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人考研的目的并不纯,只不过想以研究生身份获得进京指标,大家不欢迎为了进京而考研的人。”
算一笔简单的账:假设你22岁那年开始考研,首次没中,第二次也没中,第三次终于考到北京一所心仪的学校,硕士读3年,毕业时你28岁,依据上述政策,你毕业时已经失去了在北京落户的资格,你将来在这所城市长期生活,娶妻生子的生活道路将变得极为曲折。
以上假设基于你19岁即上大学,且本科是四年制的,假如你高中过去复读,或者大学时攻读的是某些五年制的专业,那样状况将变得愈加糟糕。
第二,你需要考虑一考再考机会本钱问题。当你三战的时候,跟你一战的人都快毕业了,等你毕业的时候,大学同窗可能已经成为部门主管了。一年时间足以改变不少事,3年时间,沧海桑田。
再者,研究生考试与高考考试不同,它在复习材料、题型、考核方法更新频率更高。再考一年,非常可能是从零开始的步伐,你需要承担的风险和第一年考研时相差无几。
所以,无论是从无法避免的现实出发,还是成功的概率上考量,二战,是你考研的底线。一次考不上,尚有挽回的空间。两次考不上,直接退出。当然,假如将考研视为“生活情结”的同学,或单纯为学术而不断奋斗的考研人不在此列。
推荐阅读:量化学习成效 构建常识框架